不知道各位讀者們對重症加護病房的印象如何呢?
會住進加護病房的病人,通常都是因為生命體徵不穩(體溫、血壓、心跳、呼吸)、意識不清、嚴重內外傷等等需要醫護人員24小時的照護,每位病人也身上也插著大大小小的管子,並連接監視器,以隨時監控病人的狀況,並且給予最即時的處理。在這個科別執行音樂治療時,音樂治療師需要格外注意病人的狀況,在每次與病人見面前,必須非常仔細的檢視病人的病歷,例如:疼痛指數、昏迷指數、病程紀錄等等的,在執行前後都需要和護理師詢問病人的狀況,並在治療中隨時注意監視器上的數字或波動。
音樂治療又怎麼運用在加護病房呢?
環境裡的噪音
還記得在之前敲敲音樂治療的文章中有提到Environmental Music Therapy*(EMT,暫譯:音樂治療融合環境聲音)這個詞嗎?在加護病房中,根據病人的狀況都會有許多機器在監控他們的生理狀況,也因此到處都充斥各式各樣來自機器的聲音,除了機器聲,還有講話聲、走路聲、廣播等等,這些聲音無形中造成病人、家屬或是醫護人員的壓力,也會讓意識清醒的病人無法擁有好的睡眠品質,進而影響康復的過程。運用EMT將音樂即興結合環境的聲音,加入全新的音樂元素或是熟悉的音樂,可以達到降低壓力、憂鬱、焦慮等狀況,提升放鬆、撫平情緒以及提升睡眠品質等。
認知障礙、此時此刻紊亂
在住院的過程中,因為病人可能有麻醉、失智症、睡眠剝奪、譫妄症(delirium)、智能不足等的狀況,無法理解此時此刻出現認知障礙,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在醫院,造成無法服從醫囑、對醫護人員出現肢體口語不適當的行為。通常此類的病人的心情都會特別激動,尤其見到陌生人(醫師護理師)接近,導致醫護無法執行相關的治療,而在這個時候音樂治療師就會從旁協助根據病人對於音樂的喜好,選擇符合當下激動狀態的音樂,漸漸轉換到較緩和的音樂,撫平病患的情緒並轉移注意力,讓醫生或護士順利且更有效率完成治療,而這個技巧也是我們所謂的iso-principle。
你是不是也會有疑問,音樂治療師不也是陌生人嗎?沒錯我們也是陌生人,不過在進去病房向病患介紹我是音樂治療師時,病患會有兩種回應,第一種就是很討厭音樂,因為認知障礙會更激動,甚至直接把我們趕出去(當音樂治療師也是難呀~);而另一種反應則是音樂治療師五個字,都會只聽到「音樂」兩個字,哈哈(無奈~)看到手上的樂器,對於我們的到來很開心,馬上就開啟與音樂的話題,轉移了注意力。
還記得剛進入重症加護病房前幾個禮拜,每天都在練習看病人的病例,一個病人讓我新增的字彙量大概都是20-50個,一個禮拜下來兩三百跑不掉,看一份病歷可以大概花好幾個小時,努力的問身邊所有可以問的人,想要理解病人的病情,大概是實習最花腦力的一段時間XD 不過也還好有當時的努力,現在在看文獻變的輕鬆許多,也對病理的瞭解更多。當然,音樂治療在加護病房裡還有更多不同的運用,上述只有整理出兩個常出現的議題--環境聲音和認知障礙,根據每位患者的狀況,治療師會根據病人的病況進行調整,給予最完整並對他們最有利的治療計畫。也因為在重症加護病房內的病況都較為嚴重,所以狀況隨時都可能改變,也因此也十分考驗音樂治療師臨機應變的能力喔。
(文/ Z)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