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治療就是聽音樂可以治療病痛嗎?這是一句我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不過大部分音樂治療師聽到這句話時,心裡不是無言就是白眼翻倒後腦勺。確實,在音樂治療中我們會使用“聆聽”音樂這個方式來幫助病患達到他們的治療目標。不過,到底音樂治療中是怎麼“聆聽”音樂呢?
很多人以為,音樂治療是不是聽古典音樂,因為網路上有許多報導以及文化上大家普遍覺得古典音樂對人們的身心有益,小時後常常聽長輩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學音樂的小孩特別聰明、莫札特的音樂對媽媽肚子裡的寶寶有益處(在這裡不討論研究的成效)等等。不過古典音樂真的那麼好嗎?其實不然,音樂治療十分看重音療師和個案之間的關係建立,個案與音療師之間需要有一定的信任感,治療的效果才會更佳。舉例來說,個案的背景為一位80歲的失智症老爺爺,只會說台語,並聽了許多當時流行的台語歌,然而沒有接觸古典音樂的經驗,且年輕時在台灣的環境古典音樂並不普遍,如果以“大家覺得好的”古典音樂想要與爺爺建立治療關係則會非常困難,因為爺爺並沒有共鳴。若是個案不喜歡古典音樂,但硬要給個案聽古典音樂,個案的反應可能會有想睡覺、不知道音療師在幹嘛、不高興、煩躁,反而關係建立不起來。
*若對於音樂治療與失智症想瞭解更多,歡迎點閱音樂治療與失智症(Major Neurocognitive Disorder/Dementia)
先從我們平常聽音樂的方式說起好了。
想想自己喜歡聽什麼音樂?:是古典、流行、搖滾、重金屬、饒舌、Kpop、靈歌、宗教歌曲、兒歌、民謠還是別的呢?
再來想想自己什麼時候會聽音樂呢?:無聊、開心、生氣、難過、失戀、熱戀、安靜等等的時候嗎?
最後來想想為什麼是這些音樂?:失戀聽到梁靜茹的「會呼吸的痛」很有同感得到安慰、派對開始了需要一些EDM炒熱氣氛、與家裡孩子互動時會唱「兩隻老虎」、想念家鄉時會想起「黃昏的故鄉」這首歌、在等捷運時有點無聊來聽聽最近的新歌好了等。(以上皆為舉例,每個人會有不同的音樂選擇)
不管在哪個狀況下,音樂與當下的心情或情況都會有所連結,而我們都會根據不同的狀況選擇不同的音樂,甚至不要音樂。也因此在”音樂“治療中,音樂與個案的連結非常重要,音樂治療師利用音樂與個案建立關係,且必須選擇與個案有連結、共鳴的音樂,也就是說音樂治療師覺得”好的“音樂,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而當今天若是個案對於音樂的反彈很大時,音樂治療師也會視情況,決定要改為談話式的治療又或者擇日再繼續治療了。
小故事
最後以一個高中生的團體治療來讓大家更瞭解音樂治療怎麼“聽”音樂的吧!
當我還是學生時,第一次接觸心理的個案。是一群家庭功能普遍低的高中學生,我們都知道高中生比較叛逆,但也同時渴望擁有大家關心的族群。在前幾次的治療,我都會給每個人安排樂器操作,也是選擇“我覺得”好、勵志的音樂,讓他們組成一個小樂團學習團隊合作、領導能力,並從勵志的歌詞內容中進行歌曲討論,然而這個歌曲跟他們曲折的人生並沒有共鳴,對我們總是愛理不理的。在與當時的教授討論過後,決定採用他們較熟悉的歌曲類型----黑人嘻哈音樂,並將裡面不適當的字眼替換掉,同樣的用小樂團和歌曲討論,很明顯的他們參與的意願提高,並且也因為我對這個類型的音樂不熟悉,他們會主動與我分享他們喜歡的歌曲介紹音樂背景,並開始會有口語上的交談。
幾週後,因為有著音樂的媒介、與學生的關係建立更加穩定了,我們再度帶入勵志的歌曲,他們開始願意分享關於家裡的事情以及難過的過往,也讓當時還是學生的我了解到,在個案面前,個案的音樂喜好是多麼重要,也是關乎治療關係和治療成效的。
音樂與我們的生活十分的緊密,在不同的場所會播放不同的音樂、我們根據自己的心情選擇音樂、為了氣氛選擇音樂等。在音樂治療中也是一樣的,音樂治療師會根據個案的狀況心情,與個案討論並選擇合適的音樂,透過音樂建立起治療關係。你呢?如果選一首歌代表現在的心情,你會選哪一首呢?
文/#Z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