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謝謝您的閱讀!轉載本網站的內容,煩請註明出處及作者,並歡迎告知任何錯誤或建議。

Thank you for reading! If you share content from this website, please attribute it to the source and author. We welcome feedback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s. 

音樂怎麼與肢體復健結合

Updated: Jul 14, 2022

你有沒有接觸過肢體、行動上不便的人呢?小孩蹎腳尖走路、握不穩餐具?長輩步履蹣跚、單邊無力?車禍後的親友特定部位難以活動自如?多數人會知道尋求專業職能、物理治療的幫助,而其實有肢體動作學習、復健需求的人,也可在音樂治療中獲得進步喔!



在音樂治療中,常見需要動作訓練的族群包括發展遲緩者、腦性麻痺者、因神經退化疾病、中風或外力引起的中樞神經損傷者、輔具使用者,及有感覺動作需求的個案(如自閉症者)。


雖然病因各不相同,但動作功能上的異常可能是他們的共同困擾:走路搖搖晃晃容易跌倒受傷、手部肌肉萎縮無力無法順暢用餐、術後學習使用拐杖移動、肌力不足無法久坐,不論幼兒還是年長者,都會造成學習及生活上的阻礙。


當大腦的運動皮質受到損傷或發育異常時,相應區塊的身體動作便會受到影響。若身體動作異常影響日常生活功能,音樂治療師便會在評估後依個案的能力及需求,制訂以提升運動技能(motor skills)為目標的療程。


那音樂治療可以怎麼幫助運動技能的提升呢?

運動技能可以分為粗大動作(gross motor skills)及精細動作(fine motor skills)兩大類。


粗大動作是指四肢擺動、彎曲、伸展、站立、走、跳、丟球等會用到手腳軀幹大肌肉群的動作。

音樂治療中,樂器玩奏及音樂律動可以訓練粗大動作。


樂器玩奏:治療師靈活運用樂器,例如將手鼓或鈴鼓置於不同位置,鼓勵個案在音樂互動中伸手打鼓或用指定身體部位擊鼓;將腳鈴鼓戴在個案腳上,鼓勵個案在特定音樂時機踏地、搖奏等,來訓練活動範圍(range of motion)、練習特定肌肉使用,及提升手眼協調。


音樂律動:治療師使用適合動作的音樂、歌曲,引導個案(們)在音樂中練習跑跳伸展、椅上運動及其他移動運動(locomotion),來達到提升身體協調、學習特定動作、訓練肌力等目標。


書寫、使用餐具、彈彈珠、捏黏土、串珠子、抓握樂器等使用手部小肌肉的動作屬於精細動作


除了用手拍擊的鼓類樂器外,幾乎所有樂器都需要良好的精細動作技巧來操作。根據個案能力及需求的不同,重量不一的小型打擊樂器如蛋沙鈴、響板、梆子(claves)等可以練習抓握;鍵盤樂器可以練習雙手協調及手指獨立運動能力;撥弦樂器如吉他、烏克莉莉、自動豎琴(autoharp)可以搭配彈片使用或用手指彈奏來訓練手指捏夾、撥的動作。



Why Music Therapy?


身體動作的訓練與復健可以透過大眾熟知的職能、物理治療來達成,那為什麼還需要音樂治療呢?


音樂治療獨特之處在於音樂的使用,而音樂本身就是一個增強物,能提供聽覺反饋、增加練習動機。


在學習溝通輔具的使用時,對腦麻或中風等部分癱瘓的個案來說,用身體部位操作(按壓)輔具的動作可以是非常難。我曾看過在音樂治療中,治療師在特定時機中斷現場音樂,而腦麻個案為了讓喜歡的音樂再次演奏,花一分多鐘努力嘗試側頭案壓溝通輔具(安裝在輪椅頭部側邊),當按壓成功,音樂再次演奏時,他露出滿足的笑容。


音樂治療除了內容相對有趣,能引起復健的動機外,音樂中的音樂元素:節拍、節奏、旋律、和聲、力度,能帶來時間、空間、力度的聽覺信號,根據個案目標動作的不同,治療師會靈活運用適合的音樂元素來提供聽覺架構,幫助動作的學習與練習。


例如,進行步態訓練時,治療師會在評估個案能力及計算節拍後,提供節拍穩定的現場音樂,來讓個案自然地在音樂提供的時間架構中將步態改善;或是在訓練上肢肌耐力的練習中,以上行的音階、琶音提供向上的空間信號,厚實的和聲提供力度,讓雙手上舉的動作能順著音樂提供的架構達成,並用長顫音搭配未解決的和聲讓上舉的動作維持一定時間,等到和聲解決時同時放鬆雙手。


就上個例子而言,音樂不會實質性地幫個案把手往上拉,也不會開口跟他說「往上舉」,音樂能提供的是無形的聽覺刺激,與聽覺刺激帶來的方向感、空間感、時間框架與力度等等,雖然無形卻對動作的達成有實質推力。



文/#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