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無聲(The Silent Forest)》在台灣上映了,這部片因為以某啟聰學校的師生或被迫、或自願參與集體性侵案件為真實故事背景進行改編,吸引許多台灣觀眾關注。
前幾天在朋友邀約下興沖沖看了《無聲》,沒有做太多事前功課的我只知道這部片在講真實案件,似乎拍得很好,就這麼無知地進了電影院。於是乎,經歷各種資訊、畫面的洗禮,出電影院後,我已不是那個興沖沖的我。(朋友依然興沖沖,我們都很好,別擔心)。
說實話,雖然沒有真的18禁的內容出現,但在露骨的拍攝手法跟電影院良好的聲光效果催化下,也許是我看得太專注,也許是因為想起以前見習、實習期間接觸過的個案,讓我感覺很不舒服。與受害者、犯罪者都接觸過之後,我深深覺得一個人並不能用他犯過的一件罪狀定義,童年經歷對人的影響有多大,相信看到電影最後一幕的人都會明白(嗯?應該不算劇透?)。想起以前唸變態心理學時,有個診斷分析影視角色的作業,當時的我們選的是《歌劇魅影》裡的魅影,現在有點惋惜這部片的角色「小光」不在當時的選項裡呢。
看《無聲》的時候,我一直不停思考著:若片中的受害者們來求助音樂治療,音樂治療能帶給他們什麼幫助?在音樂治療中,接觸到受性侵+聽障+未成年個案的機會不是那麼大(又或者我的見識有限),但能確定的是,治療中的第一步,也是很有挑戰的一步,會是建立個案與治療師(a. k. a.個案失去信任的大人)的信任。
題外話,聽障者也是可以接受音樂治療的喔~音樂除了由聽覺接收,也可以通過觸覺、視覺感受。在《無聲》片中有舞會的場景,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對於聾人的舞會放音樂感到疑問?這也是我覺得這部片細節處理得很好的地方之一。其實聾人可以透過觸覺感受到音樂的節拍震動,也多少能聽到頻率較低的聲音,因此在治療中音樂「節拍」的意義有時會大過「旋律」。有些使用助聽器、人工電子耳,或覺得音樂對他來說沒有意義的人,就不一定適合音樂治療了(還是得評估個人狀況呢)。以後有機會、有人感興趣的話,再來詳細分享聽障與音樂治療吧!
謝謝大家看完這篇一些心得想法的分享,不知道你有什麼想法呢?還沒看過《無聲》的朋友也可以考慮看看,它並不「好看」,但很值得看(我的語言治療師朋友也對本片聾人語言使用的呈現讚譽有加呢)。
文/#L
Comments